1.量化宽松政策基本概念
所谓“量化宽松”,或称定量宽松,是指由央行提高银行准备金,事实上所有的央行量化宽松都涉及到资产购买——主要是回购政府债券,以及出售这些资产给央行的银行准备金账户。
一国货币当局通过大量印钞、购买国债或企业债券等方式,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旨在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该政策通常是在常规货币政策对经济刺激无效的情况下才被货币当局采用,即存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实施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2.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形成了“中国制造,美国消费”的格局。
1.增加中国的贸易顺差和GDP
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美元利率下降,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拉动美国产出和收入增长,可能增加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打击中国低端产品出口,可能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进口。此外,中国90%的贸易使用美元计价结算,美元贬值还不利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由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日用消费品,进口需求弹性较小,换言之,美元贬值几乎不可能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进口。所以,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的GDP增长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其内在逻辑是: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美国GDP复苏→中国贸易顺差增加→中国的产出和收入增加。
2.加大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必然导致短期内美元供给相对过剩。过剩的流动性很可能转变为热钱,冲击国际大宗商品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实际上,2009年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就导致黄金价格屡创历史新高,石油、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超过20%。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一旦进口品价格大幅上涨,中国就会面对巨大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还可能通过影响市场预期,产生通货膨胀的自我实现效应。在预期进口商品将要涨价时,消费者将扩大或提前消费,投资者将加大短线商品投资,厂家将囤积居奇或提价销售,从而加重未来的通胀,结果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出现通货膨胀螺旋式上升。
3.导致中国的货币数量增加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将从两个渠道促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进而增加流通中的人民币数量。其一是给中国带来更多的贸易顺差。其二是给中国造成热钱冲击。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元继续保持极低的利率和贬值的趋势,迫使美元持有者采取行动规避汇率风险,经济增长显著而且具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中国首当其冲,最容易成为热钱冲击的对象。按照常用的计算热钱的方法,来估算,2009年我国热钱流入规模超过1400亿美元,2010年热钱流入规模更是逐月增加。就在美国宣布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11月,热钱流入量就高达841亿,创下年内新高。大规模的热钱流入将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为了打击热钱的套利动机,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防止资产市场价格大起大落,中国央行不得不维持较低的利率,进而刺激贷款和货币数量增加。结果是中国GDP增长更快,局部地区或者局部行业物价上涨更高。
4. 对我国外汇储备固定收益资产产生重大影响
美联储会议决定,将按原计划在2011年6月份结束其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QE2)政策,但依然会保持投资组合规模不变。美联储削减投资组合规模和加息的策略都将对中国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固定收益资产产生重大影响。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大幅减持了313亿美元的机构债,这是中国历来减持机构债规模最大的一个季度。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进一步减持65亿美元美国机构债。据此统计,中国在2010年底共持有美国机构债3222亿美元。这意味着在两房爆发危机后的两年半时间里,中国一共抛售了2048亿美元美国机构债。
美国财政部《外国对美国长期证券的净购买》月度报告显示,中国在今年1月份增持美国机构债37亿美元,2月份增持19亿美元。中国持有长期美国机构债最新数据为3279亿美元。
5.对我国价格水平的影响
从美国经济当前的情况来看,实体经济依然低迷,超量发货币流向实体经济的并不多。从资产市场来看,美国房市至今没有走出低迷。泛滥的美元流入以房市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市场也并不多。因此,超量的美元一方面主要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一方面则流向国际市场和新兴市场。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物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热钱的流入和过多的美元追逐有限大宗商品引起的价格暴涨给中国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1)首先看热钱流入。2010年三季度,我国新增外汇储备1940亿美元,创1997年以来的单季新高。其中,三季度我国的贸易顺差为6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229.1亿美元,因主要货币相对美元升值和因资产价格变动导致以美元计的外汇储备资产增加约867亿美元。这样,新增外汇储备中仍有190 .9亿美元的增加额无法解释。如果注意到增加的1940亿美元外储中有1005亿美元是9月份新增的,那么无法解释的部分就更大。
热钱(主要是美元)流入中国,扩大了外汇占款的规模,直接导致了我国基础货币供应的被动增加。在银行高昂的放贷热情下,外汇占款的增加又会引起经济中广义货币M 2供应的快速增长。2010年10月份,我国新增外汇占款5190.5亿元,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9.3%,增幅为前五个月的新高。
因热钱流入所致的被动增加的货币供应中,一部分流入实体经济,如炒作农产品等,引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上升;同时,相当部分的货币还会涌入股市、房市等资产市场,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虽然资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充当容纳短期逐利资本的“池子”,从而避免过剩的流动性泛滥到整个实体经济中,但显然这种“池子”本身并不保险。相较于实际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资产价格膨胀给经济带来的潜在威胁可能要大得多。更何况资产市场“池子”中的货币难以驾驭,或迟或早会流入实体经济,引起实际物价水平的上升。
未来一段时期,由于人民币升值及与发达国家的息差扩大的压力将持续存在,国际游资流入中国的动力也将持续存在,因此可以预计,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重启,在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同时,也必然加大热钱流入中国的力度和规模,增大我国通货膨胀之压力。
(2)另一方面,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重启,也会增加国际市场美元供应,美元有进一步贬值趋势。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和度量衡,美元贬值与泛滥的全球流动性将共同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行。数据显示,2010年7至10月份,国际市场能源、农产品、原材料、金属和矿产品等价格环比已累计上涨7 .6%、17 .6%、11 .4%和21 .1%;其中,10月份当月能源、农产品、原材料价格环比即分别上涨6 .3%、5 .9%和7 .9%,加速上升态势明显。
在高进口依存度和能源、原材料及部分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这样一种贸易结构下,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和迅速地传导至我国,引起国内价格水平的上升。2010年10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以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 .0%和8 .1%,涨幅比上月扩大0.7和1.0个百分点。
|